舞韵悠扬 文化绵延——舞院师生跟着总书记“打卡”博物馆大学校

发布者:崔永红发布时间:2024-07-22浏览次数:9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延边博物馆、运城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为响应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者走进博物馆大学校的号召,2024716-19日,舞蹈学院六名研究生组成的 “丝路文博中的舞蹈文化”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高彦的带领下,赴兰州、天水市等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文物”说话,通过探寻博物馆中的舞蹈文化,挖掘并传承丝绸之路上璀璨的艺术遗产。

716日上午,实践团首站在甘肃省博物馆起航。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甘肃彩陶展厅一一展现在眼前。这些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上舞蹈文化的辉煌与神秘。随后,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永平谈到了文物研究的重要性,并解答了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困惑。副主任茹实介绍了她近期的研究成果,以及乐舞史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成员们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李永平主任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茹实副主任讲解文物研究方法)

716日下午,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甘肃省图书馆。图书馆张丽玲老师一行人带领成员们参观了新旧俩馆,介绍了舞蹈资料的摆放区域。随后,甘肃省图书馆与实践团师生开展“西北地区乐舞文献调研座谈会”,共建活动由历史文献部主任董隽主持。董隽同志首先介绍了甘肃图书馆历史及西北文献馆藏情况。高彦同志就舞蹈学院概况和相关学科建设情况做了介绍,学生代表杨玉萍则分享了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最后,张丽玲同志详细地讲解了西北地方乐舞文献,为实践团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甘肃省图书馆老师与实践团成员)

(甘肃省图书馆与舞蹈学院师生开展交流活动)

717日上午,实践团第三站——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依次走进简述丝路展厅、简牍时代展厅、边塞人家展厅,一边记录,一边聆听、沉浸式读简,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简牍博物馆吉强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从历史学的角度逐一进行了讲解,深入浅出式的解答让大家受益匪浅。

(实践团成员参观简牍博物馆)

717日下午,实践团第四站——敦煌艺术馆。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祁晓庆,为成员们一一介绍壁画。从经变画、史迹画、故事画,到石窟的结构、特征,石窟守护者……老师的娓娓道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飞天、花雨、“打不走的莫高人”……参观完艺术馆后,大家纷纷表示艺术观的学习机会非常宝贵,为其后续的研究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祁晓庆副研究员为成员们讲解敦煌壁画)

(实践团成员在敦煌艺术馆)

718日上午,实践团第五站——天水博物馆。此次主题是开展“乐舞寻踪:穿越千年的艺术对话馆校共建”,活动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实践团成员通过示范、小游戏、问答环节使“小讲解员”掌握了“敦煌舞”和“汉唐舞”两种不同的舞姿动态,明白“复活”文物对于舞蹈学习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博物馆杜丽敏主任谈到本次活动最大的意义是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本事”,有了“美”的成绩,希望以后多交流,把舞蹈学院以美育人的种子撒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活动被兰州广播电视台宣传报道。

718日下午,实践团第六站——伏羲庙、麦积山博物馆。在观展中成员们对“太极八卦图”,彩绘雕砖上的“编磬击乐图彩绘雕砖”“笛箫吹奏图彩绘雕砖”“击鼓图彩绘雕砖”印象深刻,深刻感受到“乐舞不分家”的艺术魅力,而文物的佐证更是印证了“乐”与“舞”共生的关系。

(天水市博物馆老师与实践团成员)

(天水市博物馆举办馆校共建活动)

719日上午,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甘肃省舞剧、民歌、话剧、陇剧等音视频资料,艺术馆副馆长唐林英向成员团介绍了档案馆的历史与主要的收录内容,张芳馆长讲解了甘肃舞台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发展史,并针对实践团的专业特性通过音视频对比呈现四版舞剧《丝路花雨》的历史变化。实践团队在感受到了前辈们对于舞台艺术完美呈现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时,也感受到艺术档案的重要性。

(张芳馆长向成员们介绍舞剧资料)

(唐林英副馆长和成员们观看舞剧《丝路花雨》

博物馆、图书馆,它们像一首无声的诗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艺术的变迁,为我们奏响了守正创新的华丽乐章。本次实践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探索舞蹈文化艺术遗产的路并未结束,实践团将继续沿着总书记的脚步,向西、向古、向下进行探寻,全面探索丝绸路上的舞蹈文化,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