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丝路颂长歌·青春西部强国行”——舞院学子“打卡”世界文化遗址地

发布者:崔永红发布时间:2025-07-25浏览次数:62

为深入探寻万里丝路的文化瑰宝,响应保护石窟文物的号召,2025712日—18日,舞蹈学院“丝路舞韵,文脉寻根”实践团一行十人,在指导老师高彦的带领下,赴兰州、天水、临夏等地开展文化探寻之旅。实践团以“舞”为媒,生动诠释丝绸路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盛景,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春舞步激活文化遗产文脉。

712日,实践团开启首日行程。

上午,实践团走访甘肃省博物馆。在参观完丝绸之路等展厅后,研究部主任李永平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讲解了乐舞研究方法,为后续考察奠定了基础。下午赴甘肃省图书馆考察,成员们在点阅部主任纪实的引导下参观馆藏,纷纷被馆内藏书和读者现场学习的氛围所打动,下决心要认真学习,在搞好实践的同时,还要写好论文。稍后,高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古籍文献所,历史文献部主任董隽给介绍了馆史并指导成员用电子期刊查阅文献的技巧,提升了大家的信息素养。

713实践团第二日行程。

实践团前往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艺术馆)交流学习。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就研究生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做一指导,鼓励本科生好好学习,提高学术修养,并分享了个人收藏的海外敦煌文献资料及研究心得。成员们深受“打不走的莫高窟人”精神鼓舞,坚定了学术追求。

714日,实践团第三日行程。

实践团队赴炳灵寺石窟开展实践活动。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参观石窟,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随后,团队顶着35度高温,看脚本、背台词、身着敦煌风格的服饰进行视频拍摄。在面对身体不适、脚本内容与拍摄地不太匹配等突发状况时,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舞蹈片段的拍摄。

715日,实践团第四日行程。

上午,实践团走进天水博物馆,为40名“小小讲解员”带来一堂融入敦煌舞元素的舞蹈课,让孩子们在律动中感受丝路魅力。课后,团队集体参观博物馆与伏羲庙,在行走与感悟中深化对伏羲文化及丝路文脉的理解,让实践活动既充满艺术活力,又饱含寻根溯源的意义。下午赴麦积山石窟研究院基地,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主讲石窟艺术讲座,并与成员热烈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

716-17日,实践团第五、六日行程。

实践团走进天水麦积山石窟。经过16的脚本撰写、舞蹈排练与拍摄策划准备,成员们于17日在摄影师指导下展开拍摄置身总书记曾考察之地,成员们深受触动,现场编创环境舞蹈,用当代肢体语言深情呼应千年石刻的生命律动,完成了一次对丝路文脉的炽热礼赞。成员浩亮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深知石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学习的重要性。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守护与传承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718日,实践团第七日行程。

收官日,实践团走访省文化艺术档案馆。在唐林英副馆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甘肃文化艺术档案馆及非遗档案馆。张芳馆长及非遗专家详细介绍了甘肃艺术实物档案、影像资料及老一辈舞蹈家成就。张芳馆长和高彦老师认为非遗进校园、馆校合作是今后双方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我们要依托各自优势,达成共识,未来将在甘肃舞蹈文化遗产研究、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等领域深化协作,共同推动敦煌舞传承与甘肃舞蹈事业发展。

七天的社会实践虽告一段落,但是后续工作仍在有序进行。此次活动,不仅开阔了成员视野,更让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与千年丝路展开对话,充分展示了专业技能。春风化雨,我们坐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成员们要心怀敬畏,守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脉,以青春之名,肩负使命,讲好这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